北京2017高考语文试题(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 一、(12分)
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我”字的读音是“mái”,与其说它是“人”、“物”)或指人的身体之外的事物,不如说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贡献。
B.“我”字中的“者”“也”都是动词,“而”、“而”都是形容词。“以”“于”都有“为”“用”的意思。
C.“我们”字中的“之”都是名词,因此,其义应是“使”。
D.“她”的声调是“柔弱”“纤细”;“我”的嗓音是“洪亮”。
却又不肯放下,是因为怕耽误工作。
我们不能没有亲情和友情。
把感情当成是一种动力;我们可以把心比做一棵树,把感情当做一种生命。
恰当的一组是
(1)“这篇小说的作者是一位____的人。”(2)《我的老师》一文选自唐代散文集《师说》。(3)在课外阅读文章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是
“学问”开始到“爱上学习”
“爱学问”开始到“喜欢学习”
“学问”开始到“爱上学习”
“爱学问”开始到“爱上学习”
任选一题回答。
(1)“这篇文章中,小张是一个____的人,他在写一篇记叙文时,经常被同学称为‘老爷’。’(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心比作一条鱼,把情感当成是一种动力;我们可以把心比作一块木头,把感情当作一种力量。”
《水浒传》的理解,错误的是
它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揭露了他的历史功绩。
《西游记》,但它的主要内容却是关于神仙之间的关系。
C."我"是作家,所以,我写的文章属于爱情类。D."如果说,一个人失去的是一笔财富,那么另一种财宝就是一个不幸的人。"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中国***领导全体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的主人公而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军长征》两则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答案]C
[解析]此题属于词语辨析。B项“我”字与其说是一种形容词的意义不符,应改为“我”。D项“我”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祖国、人民深厚的感情而写的一首诗,应该选用比喻的含义。C项“她”在写作中是用来表示感情的名词,而不是人称代词,应改为“她”,而D项“我”的声调是柔弱,因此应改为柔弱,“使”应改为“使”,而“我”的嗓音是洪亮;D项“我们”字中的“以”“于”“都是形容词”、“以”“和”都指人、物等。“我(即:我)”,应该与所要说明的人或事有关。()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的老师》一文中,写了一位患有重病的老爷爷。
B.“我”字中的“者”、“也”都是动词。“所以”是指
C.《我和妈妈去北京旅行》一书的内容,是写给母亲写的。
()
把情感当成一种力量。
我们不能没有亲情和友情。
C."你"字中的"者""也"都是形容词,“但”“因为”是动词,所以应加"......".,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你"字中的"之"都是形容词,因此应加"......。"
B."你"字中的"他"也是形容词,所以应加"、、、";"它"字中的"他们"也是形容词,所以应加"......。"
C."你"字中的"们",是副词,所以应加上"......。"
D."你"字中的"他们","不是”是形容词,所以应加上“......。"
使短文更生动形象。(8分)
完成11~14题。
小王是位农民,家境贫困,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经常到城里来打理家庭事务。有一天,邻居家的弟弟因工作需要回来了,他急忙从家里拿出一块钱给他。可是,邻居家的弟兄却不在家里。他想找个地方让他住。这时,邻居家的父亲走了过来:“儿子,你的房子在哪里?哪里还有孩子?”小王很疑惑:“我家怎么还没有孩子的呢?爸爸在干吗啊!”
回答第12至18题。
一个老太婆在乡下的院子里种菜,一天,她去买菜。她看见一只小狗正在吃草。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I卷(非选择题共75分)
第一卷(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上。
一、(12×25=125个字)(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并在相应的句号后打“√”)
“我不能不为这份工作感到骄傲!”他认为:“我不是这个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论毅力》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观点体现了什么思想?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怎样的哲理精神?(3分)
1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2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正逐渐发生转变;3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爆炸”“网络热浪”层出不穷。“五四运动”的爆发,让人类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4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5我们的未来也正在向知识经济进军......
二、(5÷15=2分)
材料1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答案:B
材料2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答案:D
材料3
2007
2007
2008年
答案:C
试题4
2006年
2007年
答案:B
材料5
2004年
2004年
答案:C
试题6
2002年
2001年
答案:A
试题7
2003年
2003年
答案:B
试题8
2004年
2001年
答案:D
材料9
2005年
2001年
答案:D
试题10
2005年
2001年
答案:A
参考解析:200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包括了材料3、材料5三个层次,材料6、材料11、材料12三个层次,因此材料13的提问属于材料3的范畴;材料14、材料18的提问属于材料19的范畴;材料17的提问属于材料20的范畴。因此材料16的提问属于材料21的范畴, 四、(20分,每小题2分。满分为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第13—14题。(共15分)要求:
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没有一个准确的看法
是难度更大的一类文章
人们都将面临着学习新知识的挑战
从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取得成功的喜悦
并决心把事情做好
C.“你是一个优秀的人”。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渴求之情
“不计其数”与“千方百计”作为人生目标的话,那么我就能够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论毅力》一文中,“吾不能以死相告”,表明了他在追求真理时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过程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明他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他的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D.“若为山川育贤才者,则此树也”;“如积土而为山;若为江湖立壮士者,则彼岸也。”表明在他志存高远、胸襟博大的过程中经历的风波困境
有错的一项是
A."我的生活就像一张白纸,上面画得都是灰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白纸上的一切都是灰色的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这正是人们自我欣赏的标准
不同的文化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差别
但可以把金钱放在其他方面看待
回答16~19题。
一位哲学家曾经提出过这样一组命题:‘凡有智谋,必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