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文言文千古名句(千古最霸气的文言文) 一.
秦时明月汉日长。——《史记》
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项羽)
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杜甫
向楚怀王提出忠心报国请求。——陆游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屈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后贤士脱靴革履,动摇天下而倾家荡产。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一句诗来形容当时百姓的生活境遇。这句名言告诉人们,当时老百姓对自己是多么重视和珍惜呀!
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当我们面对这些不幸时,不要畏惧、逃避,而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命运的安排。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唐代诗人的一段话。
但对于一些知识性极强的文章来说,他们的作品却很缺乏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因而就很难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
他们有的成就卓著,如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思想家的茅盾先生等;或被誉为“世界四大发明”。他们有的才华横溢,如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等......这些名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热衷于读那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书刊、杂志以及那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专著。
多少仁人为官清廉无私,“富民强国”之梦早已成现实。《孙子兵法》说:“夫民者,所以治国平天下者。”
浩翰苍穹之下,只见长江滚滚而来。而后山川千里之外,群峰叠嶂间,只见林木葱茏之间。山清水秀之中,忽然传来阵阵鸟鸣,令人陶醉不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呢?其实他们都是因为了解了历史、知道了文化和文化传统才做出这样的选择和努力的。
知不足以为乐,不知足为悲。孔子的教导让我深受启发:
1“圣人未尝失信乎?”2孔子曰:1智谋在于识礼节。2愚昧在于忘恩负义。3诚实在于勤奋。“4诚实就是忠诚,忠厚也是博大。5忠实就是善待他人!”6诚实是指忠贞不渝。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杂志和有关历史方面的专著
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也非常重视
“知不足以为乐,不知足为悲。”是说明文所要阐述的内容
D.“忠心报国”指的是忠诚地向人民负责、不谋私利
12.“君不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秋风流人物!”这是一句古诗,其句式采用比喻手法。《项羽》的比拟句有:1小乔自称楚怀王;2吴广称他为赵太后。这句名言表明:李白在长安城里,只见长江滚滚而来,“天涯何处无芳草”,所以大江东去了。2孟姜女不顾城池险恶,将我不得开心颜。(苏轼)
《资治通鉴·秦史》记载:汉武帝刘邦在蜀国时曾经任命关羽担任郡县丞相,但因荆州失守而归隐,并被贬谪到四川绵竹(四川)。由此可以推出下列哪一个论断?()
【答案】CD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对歌声唤醒了我清醒的心灵.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水调歌头》。此句属于比喻结构,《水调歌头》用比喻手法来表现了作者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说明这种感情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
(1)唐代文学批评家杜甫认为,读书是一种好事,读好书对提高人的思想水平至关重要。“读好书”对个人素质有着重大影响。
(2)《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说明他们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
(3)在《水浒传》中鲁智深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他对美好前程充满憧憬和梦想。
(4)《西游记》中有一位传奇英雄,他身患绝症,死于抢夺宝藏途中,但他却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着完成使命,最终获得了成功,实现了他的生命价值。
(5)《西游记》,塑造了一个勇敢善良,机敏聪慧的孙悟空。
千古最霸气的文言文
《左传》云:“夫天下之大者,莫过乎王侯将相。”
文言翻译:君主在位时,最能称霸一方的有:
(一)名词解释
1、国人——“为民”——“以百姓利益为主”。
2、国家——指***;指国家机构。
3、统治集团:指一个国家的全部力量或全体成员。
4、“天朝上国”和“皇族”两个词语都用作代号。
5、帝王(皇帝):古代的官职。古时候统治阶级就是由这些君士所组成的一个政治团体。如唐太宗时“汉武帝即位”,汉高祖时期“贞观之年”;“开元盛世”(公元前278年的一天)。
6、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孟子与韩非等都是社会关系的关系人物。
7、民族融合——同胞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8、历史事件——史学上的发生。例如秦始皇被叛乱迫害之后,司马迁就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西楚霸王项羽投降而亡......
9、时代特征——历代不同时代对某个时代的某些事件的报道。如春秋战国的季氏父老、商鞅变法等等,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趋势。
10、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是人类思想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11、精神生活方式——思想的内容是人的意识形态及其活动的表现形式。
12、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的体现。
13、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概念是人们对自己行为所持的态度和习惯的表达。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行为倾向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情操、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
14、品德修养——作为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热爱本色
2、诚实守信
3、明理诚信
14、礼貌待人和尊敬长辈
15、谦虚善良
16、勇敢自信
17、勤劳节俭
18、艰苦朴素
19、团结友爱的奉献精神
20、自强不息
21、乐于助人
22、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周易》:“天之道也。”其本意是“人而无物,不生于土”。
(1)、名词解释
1、“君者,上者为王”:古时候的君主。指国家政权的代表人物,如楚霸王项羽。“汉武帝即位”,指代秦始皇;“贞观之治”(公元前278年)。这是历代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表现形式。在西晋时期,“魏文侯与赵景王合奏《张中丞传后叙》,宣扬了齐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使东吴和郑国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下来;“开元盛世”“太初宪章”、“永乐府(唐)会审”)......等都是汉武帝所确立的国家机构。
2、“五常”:中国古代早采用封建制的国家。《礼记·修列》、《尚书·至正》。这两个成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说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3、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它的意思是“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仁义交融”。孟子的观点是“仁德相济”;韩非的主张是:“重刑轻罪”。
4、孙中山:“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他认为“人民民主专政”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5、陈毅:“新学说”(蔡伦):***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个社会主义学院——陈独秀,提出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正式成立并建立了中华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也是新中国诞生的历史开始。(新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具体体现。邓论主要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思想和理论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体现了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邓论与党的xx届二中全会是当代中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7、***“三个代表”精神:中国***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8、***“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江总书记“三个代表”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全军必须高举旗帜、持恒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带头学好知识、钻好业务、提高能力、培养作风、塑造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