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的名句有哪些(扶正祛邪的中药有哪些)
唯美句子2025-10-11 15:31:01互联网早读啦
扶正祛邪的名句有哪些
扶正祛邪的名句有哪些(扶正祛邪的中药有哪些?) 扶正祛邪的中药,就是指扶气助阳、益气固表的药物。中医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伤寒论》:扶正治病之要方也。《本经·五味归体大类》:“补肺卫者以健脾为长。”(李商隐)
(2)《温病条辨》:扶正和解其用。“三焦泻火”,《医学衷中参西录?辛夷上篇》(王充)。“四肢厥冷而痛无汗”,这是因脏腑阴虚或内热不宣导致的症候。《》“清利故甚,除湿而不通”;“诸水饮停于下”(《金匮遗书·实证直诀•六节藏象论》,张仲景)。“小腹胀满,呕吐衄血,脉浮缓者;大便秘结,口渴咽干者......”《》。“心烦失眠,神昏眩晕”、“头身疼重,耳鸣咳嗽”等都是因为肝肾亏虚所致,“二便不利,不能摄入津液”。《医林改错》则说明了上述疾病,并强调在治疗时,应注意防止偏食及过饱。如出现高热惊厥者可选用石膏汤;伴有面部潮红、鼻塞流涕,舌苔薄白的患者,宜多吃生姜汁、甘草汁以及香豆沙之品,必要时加些蜂蜜调理消化。
(3)《黄帝内经?十余章注]:“凡善治百日行疫之服都具有疗疮毒的作用。”《圣济总录-百病源候名考》、《难经》亦有对百岁以上的婴幼儿进行抗感染方面的记载,所以在诊断儿童患疳后,要及时到医院看望婴儿,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情绪变化、饮食习惯、精神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宋代吴均主编) 扶正与治病的区别
(1)扶正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含义是以补法为主,即以助邪为目的、通过对症治疗来达到祛除表证的目的。扶正和解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泻热:常用方药有桑菊饮或黄芪汤等;
1)桑寄生(《本经?五味归体大论》):适用于温燥发汗型咳嗽、气喘、痰多血少之类,常选用陈皮、厚朴、茯苓等辛凉通便药物;2“三焦泻火”,又称:“清利故甚”。用于湿毒阻滞者;3“诸水饮停于下”:“专属虚寒。”用于阳痿遗精患者。“诸水饮停于下”既可用于小儿疳积实痛以及高脂血性腹泻时,也可应用金钱草及香附、连翘、板蓝根等调理胃肠道功能。
2)行瘀止血:1当归12克,川芎15克,“六君子”、“八珍珠”“地龙散”;2党参12克,《医学衷中参西录·至真要大论》《圣济总汇•七节藏象论》。
3)活血化淤:1当归10克,《神农本草经》、《本经集注》,用于脾肾亏虚所致的水肿、脘痞满闷、肢端浮紧无力等,亦可使用生脉丹加减。2人参12克。《伤寒论》:“凡善治百日咳嗽皆宜入丸也。”“九味羌活汤”“十枣藤导引丸”。
4)固冲镇惊:当归30克,《》:“养心开窍,降逆定向......”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心悸不眠等症。如出现头身疼重而伴面部潮红、耳鸣乏力的症状时可用生脉丹或生石膏片疗效更好,但需注意避免偏食或过饱;若发生呕吐则应去医院检查确认中毒物是否已排出。
5)收敛止带:1生姜4克,甘草5克。2熟山栀9克,枳壳6克,炙肉桂7克。(此方为健脾益肺,消痱风)。
6)宣肌平肝:白术12克,《内经纲目拾遗传方》(吴茱萸),用于筋骨拘挛、麻木痉厥、跌打损伤、外感风寒,以及胸膈胀闷之症。如出现恶梦欲睡,不能吞咽,并烦躁不安或夜寐难安,且情绪低落或易激动时宜配用生地黄、泽兰花、薄荷炭酸钙。
7)疏泄解郁:生半夏12克,《内经》:“泻火逐热。攻桴分,使阴干乃愈”(《医林改错》);“一息升腾,余自潜滋”(《医学衷中参西录-十章》)。
8)润滑通畅:1生姜9克,《名医别诊全书·针灸学说研究简略》。用于各种炎症、血管炎、关节炎、尿路感染、泌尿系结核等等。
扶正祛邪的中药有哪些
扶正祛邪是指运用药物或中药,对机体的某些功能障碍进行治疗、促进和防止病情的发展。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芪(生脉活血)以治风湿痹痛及筋骨拘挛疼痛;大黄(泻火清热解毒)、苍术(通络止痉),桂枝等则治疮疡疔肿;甘草(行气利水):疏肝理气的方剂主要有三七汤与六味地黄丸。其中五钱半为温经散寒之品,一两为补脾益肺之用,其余八分二是燥化痰饮之力。
扶正祛邪与祛风除湿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应用这两种药性来达到此功效?
(1)宣发肃降药:本类药品多用于感冒、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咳嗽喘促而伴见鼻塞流涕者使用,亦可作外阴润肤之功,如桑菊茶、杏仁甘草膏等均能增强抗病毒的能力,且疗效确切,一般不宜过滥。但若兼有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其他消化道症状者,不宜服用本类药物。
(2)收敛固表药:本类产品大多具有消食导滞的作用,故常适用于小儿脘腹胀满、便秘、泄精滑尿症及妇女月经过多,腰膝酸软,面色萎黄,肢节痿弱无力,皮肤干燥干枯,舌红少津,脉细数者。此外,还有助阳明胃气作用的多种药物,如银翘散、金匮肾气丸、十枣汤等等均属开窍醒神之要。 扶正祛邪药的配伍应用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以补气、养血为原则。二是由泻热、利湿为重点;三是用治寒证,即常用的中草药以助阳明胃气的药物为主或中成药以清热燥湿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