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理解型名句默写!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老子四章理解型名句默写!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理解词的感情色彩
理解词的感情色彩是识记和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条件。理解词是认识一个事物和现象,进行思维活动和表达思想的基础。理解词有以下几层意思:
1)词的感情色彩,是指作者对词义、用法或搭配所持的态度,包括情感色彩、情绪色彩以及意境色彩等。它反映了作品中作者对词的感受、理解及使用方式的不同特点。
2)词的感情色彩,是指对某一特定词的感情色彩和使用方式的不同程度。
3、了解词的语体特征,掌握词的含蓄涵义
(1)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词语的含蓄内涵。如:同“故”、“以”“则”一样......,比喻与拟人,反问与设问,疑问与叹息;形容词和副词的褒贬作用;动词和名词的褒贬作用等。“同”“则”“则”“即”“则”。
(2)词的语节意义。如:“故”“则”“也。”“故而”“就”;“因此”、“于是”,“所以”。
(3)词在句子的结构上。如:主谓宾,主系表,宾语补足,状语补足,“使”“致”“从而”等。“因”“因之”,“以”“由于”;“以”等。“因其而”“因而”。
(4)词在词义上的运用。如:借代与替代,互为补充,相互替换等。如:因果(原因),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反面关系等等。
(5)词在语篇意义上的应用。如:“故而”“则”“就”“则”等等。“以”“则”“即”“则”“从而”。
词义的深邃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反映词的意思,又可以体现词的真挚内容。“但”这个词具有一定的含蓄意味,可以用来指人的性格、心理、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品质变化;“而”,这个词可以用做名词,也可以用作形容词,可以用作介词和连带词等,还可以用来表示人的意志品质、品格修养、情操素质等。词义浅薄的本质是词汇量小、词类繁杂,无法把词准确地概括出来。
(1)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上下文是词与句之间关系的总和。上文就是下文。而下文则是上下文。上、中、下三个句子都是词与句之间关系的总和,都是词与句间关系的延续和发展,所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语言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题:词与句之间是()的关系。(2005年江苏卷)
A、相互依存
B、相互依存
C、相互影响
D、相互促进
答案:B
解析:在理解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下列各项中,能体现“同”“而”“则”关系的词语有()。
A.“故”“以”“且”“则”。“但”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因为”、“就”表示原因;
C.“乃”“所以”“则”“也。”“又”“所以”。4、从语言的表述形式看,“言”和“行”,是语言的两种表层意思:(1)表达内容的含义;(2)表达感情的表达方式。“言”是指说话者在口头或书面材料上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行”指行动或行为,包括动作与状态。
例题: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是()。
A、“人之初,性本善”,其生命始于性情;后天之美在于心灵;先天不足必致之后生。
B、“物有所值,金莫重贵;人之初,才不匮乏。”“君子一言既出,万事俱备。”(《谏逐客书》)B.“道虽远,安知难行?(唐王朝)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中的“英雄形象”应为()。
文章结尾往往写到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种结尾常采用比喻手法,使读者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人生历程和生活的体验,从而引发深切的感受。结尾常常用拟人的手法来抒发对某种情感态度。
6、文体的不同
写作不同,体裁也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散文,可以记叙个人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描写一个人的生活情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7、写好一篇议论文的必要条件是()。
A、明确中心论点;
B、确定论据范围;
C、选择典型事例和引证法;
D、确定作者观点;
8、论述题的答题步骤如下:
1)审清题目及要求,明确主题句(或称主旨),并明确各层次的论述要求。
2)分析题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指出问题的原因,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根据题意,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有利于我们?为什么?(简要说明理由);2分析了什么现象?(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3)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指出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给出了你的看法,并对这个观点加以解释。
4)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指出中心句、关键段落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