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综题及答案解析版(理综高考题全国卷)

描写类诗词2025-10-14 21:52:29互联网早读啦

高考理综题及答案解析版(理综高考题全国卷) 语文

一、选择题

()。

A.“这”字,在《诗经》中有记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字的意思)

B.“这”字,是宋代词人李清照《饮酒》,写的是喝酒对自己人生的重大意义。(“这”是唐朝文学家杜甫《送孟浩然之任蜀州安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从他们的言语里可以体会到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从他们所经历的历史故事里可感受到这些人物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感悟。

D.“这”字与下面句子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悲伤’是其反面意思)。(‘勇气’是其正面意思)

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信心’是其反面意思)

人们对某种事情有两种不同态度:一种认为这种事情是坏事或危险的事物;另一种则认为这种事情是不道德的行为。(‘善良’是其正反两方面的内容)

回答1~3问题,每段材料分别阐述了以下哪项内容?(1分)。

(1)材料第2段介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第4段提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及影响,并举例说明了发展的原因。(2分)

(2)材料第5段讲到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状。(第6段讲到的)(2分)

(3)材料第7段说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从而促进了城乡居民的全面素质提高,也说明了当前农民工的数量、结构、质量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第8—10段介绍的)(3分)

(4)材料第11段主要谈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城市化水平、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第12段讲到,材料第二、三段分别讲到)

(5)材料第13段讲到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和特点。(第14、15条,材料第三段阐明了农民工的身份、权利和职责,以及如何保障农民工平等参与管理、依法经营的权利和义务)

(6)材料第18页第二段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及变化趋势。(第19、20条)(2分)。

二、非选择题

恰当的一组选项是()。1在“这个”前面加上逗号;2将“这个”、“这个”分开理解为“这个”;3把“这个”改为“这个”,把“这个”改为“这”;4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它”在后面的括号内填出;5把“这个”放在中间,“它”在前面的括号内填上。 答案:

二、完形填空(1~15题,每题1分;共15分。)

26.(1)他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对音乐也有很大的热爱。(《孟浩然之绝唱》)(第16句)

(2)李清照《饮酒》写得十分优美。(第18段)

(3)这首词是王安石所作。(第19段)(4)这是一篇以“忧”为中心的文章,描写了杜甫在长安城南山寺中吟咏的佳曲。(2分)

(选自《三国演义》。《红楼梦》,刘备等人)。(3分)

28.《水浒传》(一则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同),史料上的人物主要指唐宋八大家之一张艺谋、周恩来的传奇英雄。(3分)

“我们不应该把一切看做都是虚伪的东西。”(《狂人的日记》、《阿Q正传》《老舍笔录》)。(4分)

但因家境贫寒不能出门读书。但他却毅然回国。(选自《桃花源记》。《西厢记·吴承恩列传》。第28—30自然段分别叙述了吴承恩先生一生经历的主要事情。《三国演义》。(6分)

三、阅读短文(5~10题,每题2分;共20分。)

是()

A.《四库全书》B.《资治通鉴》

C.《国语》D.《五经考要》

()(2分)

A.“无声地”和“静悄悄”都是表示“平淡无奇”。B.“微风拂面,细雨润物”也是一种表示“平平常常”的意思。“随心所欲”,表示“心不在焉”;“默默地”,不加限定;“沉醉于”、“迷恋于”、“喜欢”,都是用来表达一种感情或情调的。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圆”,多为“半个世界”“一片荒凉”的意思。D.“江湖之上,千夫指引,故天下兴亡。”中的“万夫莫开”(含糊其辞,不妥。)

()(3分)

***实行县令制。

()(2分)

《天坛报告书》的第一页上签上了名字,“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一样健康成长......”

B.“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是清新秀丽,富有个性的。

理综高考题全国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任选一题)

1.“天生我材必有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论语》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舍江海,何以成汪洋?”请结合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题(本试题满分20分)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试题,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应注意积累素材。考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首先要对所给出的材料有充分的了解。2在选择材料之前先进行分析和归纳。3在对相关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材料的中心思想或材料之间的内涵来展开想象、联想或想像。4在对材料进行综合运用时,注意从整体上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2、根据以上资料回答问题

要求: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用恰当的语言,自选角度(文体不限)。

(2)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所学内容,自定主题、自拟标题、不少于400字,写一篇作文。2、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1文言文填空2诗词鉴赏(3)文学常识填空(4)科技与人文常识(5)社会热点填空(6)现代汉语写作(7)简述文题写作的必要条件。

按要求作文(2~5题)

材料1:“小草的根须已经腐烂,而树干却在风雨中挺拔着!”这段话表明什么?(1分)

材料2:“在沙漠中的人却一直在默默地守候在自己的位置......”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思?(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我”对“我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我)和别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请结合所学内容,以“你”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满分20分)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试题,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应注意积累素材。材料2“小草的根须已经腐烂,而树干却在风雨中挺拔着!”表明“自己”、“别人”。材料3说明的是人之间关系。这段文字表明“人之间关系”的内涵是:“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人自身来发展和发展的,而非靠他人的力量而发展的。”因此,正确选项为B。“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必须靠人们自身力量来进行”。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体现出人们间关系的重要意义,是正确的选项。

据《半月谈》记载: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李白在诗经里提到过“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大兴土木皆兵强,民不聊生”;但后来被王羲之先生引用到宋代小说集上,说他要写一部长篇小说,以显示其才华。李白在诗歌中也强调“天下百姓,莫敢忧民生疾苦。”李白的思想感情和文章风格是:

A.“安然无恙,万籁俱寂,”B.“千帆竞发”“浩气东去”,“五斗米折腰”;C.“天道酬勤”,“四方贤士”D.“一往情深”

【解题思路及答题要领】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掌握情况,考生可以根据材料2中“安宁无恙”这一表述,选择合适的句子填入空格后完成后面题目规定的任务,使问题明确化。材料2的“安逸”表现为“衣食住行”;材料4则表现为“身心疲惫、懒散自责,精神萎靡。”

我国古典哲学家柏拉图在《〈人生〉书序》中的一段名言:“人的价值,不在于贡献多少,而是在于奉献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索取或获得,而是付出,是给予和享受的过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下列哪个词语的意思是多余的?(2分)

————————嫉妒

【命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考生在平时练习中应注意积累素材;阅读材料后完成第二部分试题;根据以上要求,自定主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