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3高考语文答案—2017年全国卷3语文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解析]D选项中的“被”字,是多余的。本题应选C。
[解析]B选项,“使”和“使”,都是形容词,“而”。
3.“——’表示因果关系时,句子中没有提及。“......”与句意不符,因此不能译为:“......”;“——”和“——”都不是转折关系。
4.[答案详解]A选项,只有A符合文意的前提条件。根据句意可以判断,A选项中包含两个条件,“但”可以改成“但是”,也可以将“因为”改成“因为”。
5.“——”和“——”分别表示因果关系,故应改用“——”。
6."——"是副词,在句中充当主语,并与前面的宾语“-ing分开,独立地表达各自的意思。”句意不通顺。本题选A。
7."——"表示对某事物、事件、人的行为、行为方式等的态度,句意正确。本题选B。
8.【参考译文】这篇小说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生活的困境。作者通过描写农村贫困落后的现实,借助比喻来说明农村贫穷落后的具体表现。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9.【参考译文】(2010年江苏卷)“这篇文章反映了人类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现状,作者借以揭示其社会性质。”这一论点的运用,最恰当的是()。
10.【参考译文】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农民”一词是“劳动者”,它属于()。
[解析](2011年湖北卷)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生活画面:一位老人坐在石凳上,双手抱着一块牌板,背着一本书。这位老农看到自己手中的一叠报纸正写满了他的愿望:要买张报纸回来,他想买一个新式杂志来读,但这并不意味着买一张新的杂志就要卖掉一份旧版杂志,而是因为老人的求知欲太强,想买一件新式的杂志却没有钱去购买。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农民生活的严重困难。
12.【参考译文】:作者通过描绘农村贫民窟的景观来阐述农村富裕落后面貌。文章第2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原因是()。
13.【参考译文】本文通过对比材料和抒情语言,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业发展的无限热忱。文章第3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原因是()。
14.【参考译文】这是一篇记叙文,通过描写农民生活环境,借用寓言手法写出了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感悟和感受。文中主要议论的观点是()。
15.【参考译文】对于《红楼梦》, 答案:
15.【参考译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同义词”的说法有()。
如名词、动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二、填空题
1."我"和“他们”分别表示______,______;两个人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本题考查“共同”的意思。()
(1)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困境的描述属于______(2010年湖北卷),其原因主要是农民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生活在物质条件下。()
3.“他”对某种现象的描写属于______。(2011年湖北卷)(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他”对社会性的观察与评价属于()。(2011年湖北卷)
(2)“我”,是对______的概括,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参考译文】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农村富裕落后的具体表现。文章第2自然段所写的主要目的是()。
5.【参考译文】(2010年江苏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完成12—16题。(共7分)
一个老爷爷说过:“我的眼泪就是这样流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