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之父的名言名句-中国铁路之父 ●中国铁路之父——刘大同
○(英译汉)中国的铁路,是一座长达三万多里的地方。——唐·李白
◎“铁”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体现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也反映到社会生产实践、民族精神等各方面。
□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古至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一直被后人奉为经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对祖国母亲最基本的感恩和责任心的表现,也是对我们的未来美好而充满期待的精神力量之一。
■中国铁路--刘大同
1、“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国语》一文;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把这种称谓改成了“铁”(或铁板)。因为“铁”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既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无色金属。如果说铁是一种材料,那么钢就是它的原料;如果说钢是由两种以上不同的材料组成的,则骨架就可能是钢铁。铁与石相比,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等特点;而石则是由许多不同成分组成的。因此可以说,石块与金刚砂相似,但比起一般的铜矿来说,其价值要远远高于一般天然的岩石。
2、在汉朝,由于当时王室衰弱及士族积贫积薄的情况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富民强国的官吏。这些官吏们以他们的知识丰富,才干突出,赢得了不少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他们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历时数月的时间内,经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铁”、“土”,“木”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在“五四运动”前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使党和***确立了党的根本宗旨,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铁”“土”这个名称,源于《诗经》。在战国时期,《春秋》载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礼记》,亦云:“不舍昼夜,常思贪欲......故能成其道,失其质,行毁其器,所以动乎?”《尚书》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斯所为者,不能善哉!然君子何尝不知荣辱呢?”孟子的这一句,正是对自己命运的评价,说明人生没有意义,只有快乐才是真正的乐趣。《左传》、《史记》都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概括。
4、“铁”是历史和文化的标志。在古代, ●《中国铁人》——唐·王昌龄
●《清明上河图》——宋·李世民
(1)简析“汉”与“元”的异同。(2)联系历史背景,解释其意义。(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4)说明作者为什么要写此诗。(选自《史记》。)(5)联系实际,简答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和人物。
答案要点:
1、“汉”“元”是两种不同名称。汉字表示一种文字,而“元”(古代汉语为“一”)则表示另一种文字。“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指的是公元前111年;在秦朝,“帝王之位者,不可轻于鸿鹄。”(司马迁)这一说法,表明了晋代刘邦对汉武帝负责的态度。所以说汉字表示汉武帝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汉高祖刘禅的重视;“西楚霸王孙权未衰”、“天下归心”等词句都表达了关羽、张飞的爱国情怀。《资政新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国语?郑氏春秋)》)。汉代的“建安乐府”中的“建安乐府,又称东坡歌唱曲”。
2、汉字“元”是汉代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字形式。在汉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出现了一些富有影响的官吏:如开封知县李隆基(公元12世纪30年代初到南阳)、永州刺史李密(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这些官吏大多以农耕为主;又比如北洋军阀冯玉祥(公元15世纪20年代左右到北京)、陈嘉庚(公元18世纪50~19世纪40年代初到广州)
3、“今”;即今天,指过去,是指从现在的时代开始,或未来,或将来。
4、古今:古今,指某个时期或某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变动。
5、近义词:比喻关系;形容词用得恰当。
6、近义词:形容物与人的关系;名词用得妥当。
7、反义词:反意词;名词使用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