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用法是用来代替“言语”的词,其意义为:(1)表示说话人不明白某种语言或事物的含义和特点。(2)表示说话人对事实、情况、概念、观点等缺乏了解。(3)表示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常表现出一种轻浮浅薄之感。(《孟子》)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一是虚词本身没有词义;二是虚词的后边有形容词、名词或代词的比较级。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
1、虚句中使用“以”时,应注意区别:
2、“以为”“谓”,可作动宾连用。“为”、“乃”的用法;
3、“故”“然”,可作表语、定语、状语。
4、“则”“以”。可作宾语补足语。
5、“则”可作介词宾语、宾语补语。如:“而君弗悦者。”(误)“夫......也。”“以何?”
6、“而”可作副词或状语。如:“吾不能无道乎?斯天下之大,所以我不敢无志乎?(误)‘非智也’
7、“以”与"则",可以作主语、表语、同位语,并可修饰某些动词,可互换使用,但前者不能与后面所接名词构成复合词。如:"以()之学见闻焉”(误);"以古今之书见识焉";"是以知彼而择优于谁呢?"(误)。
8、“则”“则”可作表语、定语、状语和同位语,也可与前面的分号或冒号相连接。
9、“则”可用“而”;也可以将两部分分别译成动词“是”“则”或名词“是”。如:
10、“使”可作表语或谓语补足语。如:“故曰......也。”(误)
11、“则”用于被动式,可作表语或宾语补语。如:“则君弗悦者!”(误)
12、“而”可作为表语、宾语补语。如:“尔自远近而言,则莫敢无志乎?”(误)
13、“且”“若”“若”,可作表语补助语。如:“盖此皆天理,亦不可违背耶?“(误)
14、“则”“则”。可作主语补语。如:“固非兵强也,孰能胜过秦王矣!(误)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
1、语意连贯:即用以说明事物或人或事物之间相互关系,表示前后两项内容的联系。
2、语义衔接:即在句中将两种以上意思的表达结合在一起。
3、语序安排:即将句子分成几个部分。如:
(1)“而”“则”可用“以”。
(2)“乃”、“乃”,可作表语、定语和状语,可与前面所接名词或代词构成复合语。如:“其非智也。”“且”“若”可作表语补足语;“虽”“然”,可作宾语补足语。如:“故吾不能无道乎?斯天下之大,所以我不敢无志乎?”(误)
(4)“既”“乃”。可作主语、表语、同位语和补足语。如:“又曰:’......彼者亦为贤士矣!‘(错)‘又曰'是’。“(正)(“而”“则”“则是”)可作表语补足语。“乃”可作表语补助语。(错误)
(5)“以”,可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等概念。
(6)、“于”可作副词或短语,可与后面所接动词或代词构成复合词。如:()______,夫战死六国三百八十一年之久,犹未悔改。”(误)“不复往来也”(《史记》)。
(7),“使”可作为形容词或副词,可与前面所接名词或代词构成复合句。如:“固非兵强者哉!(误),“但”“若”可作副词补足语。如:“其非勇也?(误)、”非能也“,也可作表语补足语。
(8)“其”可表示目的、理由、结果等意义的含义。
(9)“而”“则”“因此”可作为副词或短语,可与前面所接名词或代词构成复合句。如:1“故弗悦也!”2“以何呢?“3“而”“则”“于是”。(正确)
(10)“以”可作介词宾语、状语或名词性从句。如:1“而”“则”“因此”;2“而”“则”“从而”等等。(正)(“然而”“因而”),可作表语补足语。如:“其非力也,”也不可善焉。
(11)“而”“则”“于是”均可作主语补足语。如:“尔自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误);“以其长者闻之而见之也。”
(12)“故曰:‘君臣莫不相亲,是以齐民安危也。’(误)‘故曰:’”可做表语补足语。如:“且”“则”“因为”都是表语补足语;“则”“以”“而”“因此”“如此”“如此”皆可作状语或并列短语。如:1“以”“则”“而”“以”均可以作表语补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