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诗影响力有多大 屈原的诗有什么特点
毕业留言2025-10-03 00:25:38互联网早读啦
屈原的诗影响力有多大 屈原的诗有什么特点
屈原的诗影响力有多大 屈原的诗有什么特点
屈原简介
屈原在我国绝对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岁毛童,上至耄耋老人,无一不晓他,毕竟我国还特别设立了一个节日——端午节来纪念他。
屈原戏剧照
屈原出身并不普通困苦,相反他还是个贵族。关于屈原的这个姓氏也有个说法,话说屈原原本的家族姓氏是芈,同楚王一样,但是后来被改为熊。屈原的祖辈早先一路迁徙到南方楚地,之后因为立功,在周朝被封上了楚地。后再春秋初期,又被封在了楚地一名为“屈”的地方,所以后代便以“屈”为姓氏。而在出国时期,屈氏家族是楚国三大姓家族之一,可见屈原那会儿的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啊。
但是上天总是公平的,让你拥有这绝好的家世背景,肯定会在别处给你设置一点障碍。屈原一心想报效祖国,为当朝立功,却也做了不少为国为民的时事。但是自古朝廷的权力斗争相当激烈,且能容得下这样的人,所以屈原在当朝为官之时,一直受到其他团体的排挤,并且还不受帝王待见,并且被流放。这也真是件够郁闷的一件事儿。
当然,屈原同时也是一名浪漫的诗人。一般来说,真正的文人要是去当官,不得志的居多,但是留下佳作的倒是很多。他将自己一生的抱负和不满都寄托在诗中,即使是在流放的时候,有渔夫曾经劝过他人生在世何必一直端着,活得轻松点儿不好吗?但是屈平骨子里的那份文人之气坚决不允许自己向世间妥协,这也是导致他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选择投江的原因之一。
也因他这份气节,后人便选在他投江的这天,定端午节来纪念他。
屈原的诗
提到屈原,人们第一个浮现脑海的关联就是《离骚》。《离骚》的文学水平极其出色,在赞扬《史记》时周树人先生曾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离骚》的地位。
屈原画像
作为诗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开启了文学著名于世的大门,在他之后涌现的文学家、著作才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而屈原作为政治家是失败的,空有一身抱负满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他曾经在楚国得到过楚怀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风唤雨,但是他的文人气质又显得与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终落得被罢免流放的惨淡局面。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创做的诗句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情怀。
楚辞这一文体在屈原的笔下得以创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着一席之地。屈原的诗句内容涉及面广泛,从神话故事传说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过来创作。诗句突破了短篇的局限,开启了长篇创作的先河,对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信手拈来,诗歌风格磅礴大气,文风跌宕起伏,音律错落有致。可以说,屈原所创作的诗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学成就之高无人可与之匹敌。
如果说屈原行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么他的结局可能会被改写。但是脱离了政局,他的爱国愤慨之情还会如此般激昂吗,还能创作出《离骚》吗?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屈原的诗有什么特点
楚国诗人屈原,出生于贵族世家,早期得到楚怀王信任赏识,颇有抱负,在楚国政务上有不错的业绩,一直主张连结盟国对抗秦国。楚怀王去世之后,屈原被小人陷害,楚王蒙蔽心智误信小人竟然下令把屈原流放到了偏远地区。
屈原画像
屈原曾是一个政治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因为不得志,心里苦闷烦多,他的诗大多具有激烈的感情。代表作是《离骚》,《离骚》是诗歌海洋里最闪亮的宝石,后人多为歌颂。《离骚》是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诗歌。屈原在这首诗里突破旧时传统,创新出了楚辞的体裁格式,较之以前,诗歌词句形式更加自由。
《离骚》有两千多字,三百多句诗句,分为前后两部份。前部分主要叙述的个人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后半部借虚拟的神话人物抒发情感。总体来说,饱含了屈原激烈而丰富的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忠贞,强烈抨击黑暗腐败势力,以及落魄不得志的忧愁。
《天问》的素材是当时的神话和各种奇幻故事,诗歌展现了屈原个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和看法。《九歌》渲染的是对美的追求,烘托浓厚的音乐氛围,糅合了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在其中,其中的一首爱情诗表达了对女子炽烈的爱慕之情,读来非常打动人心。
屈原的诗歌识别度非常高,后人多喜爱引用他诗里的名言名句。诗歌用词华丽优美,语境高远,思想奇特丰富,读过其诗歌的人不得不由衷赞叹。
屈原是哪国人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39年,于公元前278年去世。名平,字原,出生在楚国丹阳,丹阳今天属于湖北秭归,屈原还是是屈暇的后人。
屈原故里图
战国末期,秦国一家独大,正逐渐吞并六国,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即将形成。当时的主要政治基调是合纵连横,如果合纵成功,楚国将成为王者,如果连横成功,秦国就会傲视天下。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才华横溢,口才极好,能够辅佐君王治国万邦,早期,楚怀王很宠信他,封他为三闾大夫。受到重用的屈原很快就展现他杰出的政治才能,他不但积极辅佐楚怀王,同时在外交上还联合齐国共同抵抗秦国。在他受到重任的期间,楚国曾出现过国富民强的局面,并震慑住了其他诸侯国。
然而,屈原的这一系列举动却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的利益。他们嫉妒他,并在朝廷上排斥他,并且不断地在朝廷上污蔑屈原。由于这群小人不断地诬陷与诽谤,楚怀王逐渐起了疑心,对屈原失去信任,渐渐地冷落了他。张仪用计瓦解齐楚联盟,屈原被流放,郁郁不得志。后来,楚国被秦国吞并,屈原悲愤投江。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爱国之情值得我们学习。面对怀疑时,我们应该拿出自己的硬气,塑造我们在别人心中的信任感。实在为楚怀王惋惜,白白失去了这位忠诚的能臣。
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楚国的离骚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诗歌,它篇幅最长,字数两千多,句子达到三百多句,而且离骚所表现的意境和个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屈原画像
司马迁对离骚两字的解释为,遭受忧苦。因为他们离的时代比较近,所以相对来说这个解释还是比较正宗的。离骚整体讲述了作者个人出生名字经历和曾经的抱负,将古代传说,人物对话,自然以及对美的追求,现实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诗歌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用词押韵上,它开创了诗歌的楚辞体,以兮押韵,字词表达华丽率性,这种文体诗歌对后人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句子结构,字数要求则比较没有限制,突破了之前旧文学传统的禁锢。兮字的大量反复运用,也是离骚的一大个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思想,经历,转变,神话和现实巧妙结合。这些也体现了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发了后代诗歌史上对诗歌以丰富澎湃的个人情感来大胆创作的新潮
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过去,陈述现状。内容包括了诗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经历,政治抱负,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郁不得志和对楚国昏庸政治的愤怒。
后一部分描述向往未来追求真理,表达自己对贤明政治的不懈追求还有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甚至还表示出以死殉国的决心。
屈原投江的故事
提到屈原,大家第一反应是端午节,接着就是吃粽子,再接着就是粽子是蘸糖还是蘸酱油的问题。如今,除了屈原当年投江的地方的人会大肆纪念,其他的人多是吃个粽子象征性过一下吧。
越剧中的屈原
话说,当年楚国的灭亡不过是压死屈原的最后一根稻草。屈原身为楚国贵族,按理说仕途应该会一面坦顺。坏就坏在他性格中的那份耿直,眼中的容不得一粒沙。他自己一心为这个国家着想,其他人若有过失他会当面指责,毫无余地,这样性子的人在官场自然是结下不少的怨。
再者,楚王昏庸无能,轻易的被秦国张仪挑拨与齐国的关系,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趁着屈原去齐国当说客的空档,他坚决向秦国要了张仪回来不杀,反倒让人诳了去楚国。屈原虽然极力劝阻却抵不过大家的声音,终于楚王此行是一去不复返。两个儿子上位,全部人都在支持,只有屈原一个反对的声音。那新上任的王不拿他开刀拿谁,二话不说将其发配流放。
屈原在被流放的二十多年里,依然忧心朝政,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想必是不好受。在他的《离骚》种有一段描述他跟渔夫的对话。渔夫劝其在这乱世中求得自保,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如今的境遇对他来说或者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屈原骨子里的傲气不允许他在这乱世中当一个躲避的懦夫,最终在国破的时候,他选择了投江。
屈原的这份爱国情怀真是让人又敬佩又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