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导向
试题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渗透十九大精神,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自尊;渗透乡村振兴战略等十九大精神。如,第9题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第1~3题“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铺轨”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等。关注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第7题、第40题第(1)问、第41题第(1)问等,都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育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二、突出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立足地理主干知识,考查考生从不同尺度认识区域的思想方法。如,第6、7题和第5题分别考查从半球、大洲尺度认识区域,第36题从国家尺度认识区域,引导考生关注全球问题,培养考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全球化意识和国际理解力。第9题和第10、11题分别考查从乡村、城市等更小尺度认识区域。第1~3题引导考生从区域差异(成都与拉萨比较)、区际联系(川藏铁路的开通)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
试题注重引导考生的综合思维。如,第36题第(2)问从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引导考生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36题第(4)问从劳动力、市场、政策、交通、环境、资金等多角度概括多米尼加生产有机香蕉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体现了综合思维。
三、地理图像多样,体现学科特色
地理图像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又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力工具。试题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信息,引导考生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展示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如,第8题图5“国外某流域的钢铁厂分布”,考查考生认真阅读图例,观察甲、乙两类钢铁厂的分布,概括其分布的共同特点。第9题结合真实的地理情境,要求考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第36题图16是复合图,在多米尼加国家区域图上,叠加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引导考生从面状(全局)和点状(局部)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四、试卷整体结构合理,题目特色鲜明
(一)选择题
1.考查主干,注重多角度设问
围绕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等主干知识,突出考查考生对地理的“理”的理解、应用与分析能力。试题涉及经纬网、正午太阳高度、时差、板块构造、自然带等诸多地理概念,大气受热过程、气旋天气系统等地理原理,24节气更替、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规律。这些教材中的内容是解答地理问题的基础,也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依据,是地理知识体系中的主干。选择题的命制,充分考查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覆盖较全面。
自然地理中关注自然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突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考查。如,第4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第6~7题考查大气运动等主干知识。人文地理中关注地理原理规律的考查,如第8题运用工业区位原理进行区位选择,要求考生认真提取图像有效信息,从大城市与城镇图例的区别中找到最佳答案。
2.贴近热点,符合时代要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试题关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考生发展素养要求,凸显核心素养考查,尤其关注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考查。如,第7题给出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考查考生根据高低气压分布状况判读季节,并选择与我国最接近的节气,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8题结合区域图示,关注废钢利用,充分体现循环经济。不仅考查运用区位原理进行区位选择,而且关注可持续发展,考生可结合图像提取有效信息,甄别大城市与城镇的图例,进行选择;也可根据选项,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第9题创设乡村振兴的真实情境,引导考生关注乡村变化,实施乡村振兴等部署。地理技能方面,考查地理工具的使用,如读图三要素、图文转换能力;素养方面,兼顾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考查,凸显考试的选拔和教育双重价值。
3.时空尺度,凸显地理
保持了每年一道反应当前研究前沿的人文地理的理论性强的试题惯例,密切联系考生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真实、典型、具有时代指向案例,进行学科加工转化,形成试题情景,让考生有亲近感、学术感和探究感。如,第10~11题组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结合某城市区域图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发展,与功能区合理规划等,引导考生从地理视角看待社会生活,提升思维品质。
(二)综合题
1.试题内容彰显时代特征
综合题通过考查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引导考生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发展中的重大地理问题,渗透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考生发展素养要求。
第36题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为背景,立足多米尼加的地理环境及社会发展设问,引导考生关注全球问题、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全球化意识和国际理解力,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第40题第(1)问和第41题第(1)问分别以京杭大运河和广州钦州市坭兴陶文化为载体设问,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从地理视角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内涵,思考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树立文化自信和自尊,体现立德树人目标。
2.注重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36题以国家尺度的区域为背景进行区域综合分析,分别从多米尼加交通运输方式的分布特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气候对湖泊水位和盐度的影响、有机香蕉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设问;第40题第(1)问考查京杭大运河的自然地理特征,重点关注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第41题第(1)问考查坭兴陶文化主题旅游的开发条件,重点关注人文地理事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试题引导考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时引导考生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问题,看待区域发展问题。
3.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基础性,关注考生课堂表现
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设问贴近考生认知,注重基础性,关注考生课堂学习所得,搭建考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如第36题、第40题第(1)问和第41题第(1)问分别以多米尼加的地理环境、京杭大运河和坭兴陶文化为载体,考查情境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地理联系等区域地理的基本内容,涉及交通运输方式、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农业区位以及旅游开发等重要地理主干知识。
4.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关注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
试题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注重考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第36题第(2)、(3)问在提供丰富素材的基础上,灵活设问,思考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的多种原因及恩里基约湖水位和盐度变化的原因,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点评专家: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 高振奋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 陈 红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 朱克西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李惠敏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 翟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