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文综北京卷历史试题以“立德树人”为鹄的,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考查载体,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水平,并强调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视野开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考生的人文素养。试题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实际,考查方式与角度新颖灵活,开放多元。
一、整体设计,主旨鲜明
试题遵循课标精神,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意涵与化育功能。试题注重整体设计,思路清晰,主旨鲜明,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与发展为载体,构建纵深开阔的认知框架,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强调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融会贯通,反映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与中国视野里的世界。试题在比较中认知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历程,梳理各文明在交流与碰撞中互相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一脉络;帮助考生理解不同的文明和族群,此乃人类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前提与关键。上述认知框架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二、强化“立德树人”考查
试题以“立德树人”为鹄的,贯穿全卷的考查,如第37题突出了立德树人的宗旨。该题以教育为主题,考查人类历史两千年来的教育发展与演变,将“德育教育”贯穿题目始终。该题下的3个小问都将德育教育隐含其中,揭示古今中外教育都重视“德育”的史实,引导考生认识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而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追求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该题立意深远,具有强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题注重灵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和谐、爱国等内涵,并从历史学科的特长追溯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与内涵的理解。如第18、19题通过梳理中共早期建党历程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历程,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第37题(2)问的材料提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方针的制定过程,突出了从引入西方自由平等的理念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转变,梳理了德、智、体“三育”目标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材料给出了1995年全国人大制定的《教育法》,突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理念,加深考生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国家凝聚力之所在,只有追根溯源,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继承并发扬光大之。试题多角度、多层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如第12题,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辉煌灿烂,汉语韵文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诗言志”的优秀传统更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体现。该题不仅考查考生对上述传统的理解,也是一种美学美育的体验与熏陶。第16题涉及近400年来儒家经典“东学西被”的历史,站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和对世界作出的贡献。第37题(1)问的古代思想家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第17、19题和第41题(2)问则从不同方面反映中国人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品质,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有利于培养考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考生的审美能力。
五、贴近考生实际,关照社会现实
1.秉持“热切又冷峻”的历史眼光关照社会现实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前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二者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史试题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引导考生以历史的眼光探究和理解时代大主题与社会热点话题。第16题“中西文化交流”、第19题“走向世界丛书”和第41题(2)问“法国文化之春”紧扣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第37题探讨教育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第14、21题的古今中外改革则回应了当下深化改革的主题。
2.贴近考生实际
试题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贴近考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首先,从考生认知特点与兴趣出发,更注意素材与试题形式的活泼生动、平易近人,拉近了考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通过设置新情境,以小见大。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切入历史,以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背景,让抽象的概念、规律等宏大叙事具体到人和事的层面,不仅便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还有助于考生认识到历史是活生生的人在创造、在经历甚至在承受,进而对历史中的人和事保持“同情之理解”,以史为鉴,推己及人,加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
现实热点也是中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40题(1)问“海昏侯墓与曹操墓”的比较分析题以热点为依托,考查考生利用材料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是从日常生活入手,充分整合课内和课外知识,寓理论于实例,考查考生的历史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贯彻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六、深化能力测试,注重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考查
试题还强调学科思想与基本方法,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首先,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难度不大的选择题,考生也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其次,通过开放设问并配合分层赋分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如第37题(3)问,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能力、自主表达思想意愿的舞台。开放设问不仅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也考查考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于他们的终身教育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