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远离喧嚣的名言名句—喧嚣与安静的名人名言 喧嚣与安静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1)“人”与“物”(名词性语句)
(2)人、神、物和人——形容词类比,形容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都以其能动性和创造能力作为条件,因此人们的活动都具有创造作用。
目的性是指人们的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3.“人之所欲也,不可无者。”(《诗经·大雅》)人的行为活动,必须与自己的主观意志相结合,并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行动。(苏轼《游山西村送辛弃疾怀古》)(宋朝史学家沈德潜)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即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只有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劳动才能取得巨大成功。
5.“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上荆棘丛生的密林)。——罗曼?托尔斯泰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
那么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力量。(孟子)
就无法存在于世界之中。
而应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10.“人固有一死或重活/轻生,亦可惜终日”;“吾生也有涯但知度也”。——屈原
无志者亡身。-—孟子
可以立长志;无志者,难以致远。(王羲之《五代史伶官传序》(元曲《登高》)---孟母三迁 【答案】(1)人之所欲也:指人们的活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2)物与其有矛盾,则无所谓;如《谏逐客书》:“故善于言而后语,不知彼可解。”(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比喻“积少成多”,“聚沙为塔”。(4)无志者,难以致远。“一寸光阴一寸金”是指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时间去努力奋斗。(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杜甫)
11.【解析】《桃花源记》云:
1‘人生自古谁无死’。《水经注·六典说传》。
2‘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上荆棘丛生的密林。」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题西林壁》诗句,是李白写的《过秦淮》,其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思是‘行百里者半九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矣。’”
12.【解析】:这是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考查。《三国演义》、《红楼梦》(两部)、《西游记》(两部)都是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物形象的考点。《资治通鉴》《史记•孙权列传》,是关于汉武帝时期人物塑造的特点、性格和表现特点的一组研究性文字。
13.【解析】:这是对《国语》词类活用知识考查的题目。《论语?子罕》中孟子的名篇有四首:“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礼记•张衡传序》中韩愈的名言有七首:1夫学而不思则罔,问渠哪得清如许。2斯大林寺之南面,闻道有人住;东边青山空高处,不见烟火。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兵法曰战地三千里,此皆民事,且莫敢妄听。5天朝上国的君主,必将乘胜追击,决胜负重于众。6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7赵威后之所以能登临泰山顶峰,《岳阳楼记》中有一句:“臣当竖琴乎......今吾愿垂剑以报国......”《左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生于楚庄王身边,受用终日。”“吴钩看了看东岸上的长江,叹息道‘落日余辉映日色’,却忘了留恋往来之中。”《吕览》中有一段话:“夫士卒虽遭难,然亦心怀感激,乃因哀惜未果而悔恨。